2025年暑假,“智能感知与控制”天津市科普基地面向青少年开展了多项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,科普活动时间60余天。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宋丽梅、黄浩珍、吕泽众、张亮、高虹、武志超等多位教师参与了科普讲座、科普展示、科普宣传、科普培训等活动。
一、在我院开展的科普活动
在科普讲座环节,宋丽梅和黄浩珍老师面向青少年讲授了C语言,C++,Visual C++等编程知识,并结合专业特长讲解了数字图像处理以及机器视觉方面的实用技能,引导青少年自主编写信息统计和查询程序、科学计算器、图像处理和识别等实用的程序。吕泽众老师面向青少年讲授了Python语言,引导孩子们编写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序,尽早服务于我国“人工智能+”发展战略。
在科普培训环节,黄浩珍老师手把手培训青少年51单片机和STM32应用,通过对智能小车的硬件搭建、软件编程等实现智能小车的复杂循迹实践,引导孩子们深刻理解智慧交通、智能驾驶等方面的基础方法。
在科普展示环节,张亮老师展示了其指导学生获得的智能机器人获奖作品,高虹老师展示了其指导学生获得的获奖作品:基于树莓派的智能图像识别和测量系统。通过我院学生自主设计的作品的展示和学习,激发了青少年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和科技报国的决心。
二、网络科普宣传活动
我院吕泽众老师撰写的科普文章《【AI科普】从萌娃视频到诈骗陷阱:年轻人该如何守护长辈的“数字安全”?》,在天津科技馆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表。该文章以生动的案例切入,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(AIGC)在视频合成中的应用与风险,提醒公众特别是老年群体警惕AI合成诈骗,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。
此次科普推文的发表,是“智能感知与控制”天津市科普基地开展的一项重要科普活动成果,充分体现了我院科普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与传播力。作为天津市科普基地之一,我院将持续致力于依托学科优势开展前沿科技知识的普及与传播,不断提升公众对新兴技术的认知水平与风险防范意识。
三、西青科普大使
我院武志超副教授在西青区积极开展各种科普活动,2025年被评为西青科普大使。武志超老师作为科普大使,主要完成如下任务:
1.传播科学之声:以“西青科普大使”身份,面向公众传播科学思想、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,引领科学风尚。
2.发挥专业所长:结合自身专长,围绕社会热点、民生关切,进行科学解读与辟谣,助力公众科学素养提升。
3.贡献智慧力量:对西青区科普工作建言献策,共同推进全域科普向纵深发展。
近年来,我院科普工作紧密结合人工智能、智能感知与控制等学科特色,通过科普推文、科普短视频、科普讲座、科普展示、科普宣传、科普培训等多种形式,持续开展高质量、有影响力的科普活动。未来,我院将继续发挥“智能感知与控制”天津市科普基地的作用,坚持科研与科普并重,推出更多面向社会、深入人心的科普活动,让科技创新更好地惠及公众,为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贡献天工力量。
图1:黄浩珍开展科普讲座
图2:张亮开展科普展示
图3:高虹开展树莓派科普展示
图4:2025暑期科普活动部分参与者合影